请输入关键词...

粤商文化建设的担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3-15浏览次数:1777

  曾有一位颇负盛名的报告文学作家问我广东出了那么多的优秀企业家。知名企业家,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全国,可是为什么很少见到充分展示他们的事业历程和心路历程的书或文章?这个问题其实与南粤企业家的商业精神相关,与岭南的文化品格有关。跟大多地方的企业家相比,珠江水孕育的商业文化自有与其与众不同的显著特点。

  有一件往事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的文本。1989年,划时代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发生了一件后来被史家看重的事农民们自行将集体的土地分给个人耕地,几位引头人当时签下的契约如今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与此同时,广州也发生了一件意义不亚于小岗村分地的事件。在珠三角洲腹地的顺德容奇镇,诞生看一家叫“大进”的小制衣厂。这家制衣厂的原料、销售都由港商负责,生产设备也由刚上提供。这种与外商的合作模式其实就是后来风行一时的“两头在外”。如果说小岗村的分地是改革的前奏,容奇镇的办厂就是开放的先声。同样是冒风险,是悲壮之举,同样是寻找新路,不受政治成见的束缚,算得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先探索,但是着眼点不同,路径也不相同。小岗村的探索思路找得到历史农民起义的影子,它是向最原始的农民的诉求复归容奇镇的探索却将眼光投向了异质文化滋养出来的事物,悄然引进当时主流文化所不能容忍的生产模式。如果说,两种不同方式的寻求与各自的周边环境有一定关系,但是但历史翻过沉重的一页,两者不同的延续之路就主要是文化精神的显现了,小岗村建起了堂皇的纪念馆,门口挂满招牌,成为北京许多国家单位学习的教育基地。广东却悄无声息,“大进”制衣厂甚至在产权制度的改革中销声匿迹。广东曾有学者考证说,“大进”并不是办厂的首举,此前虎门镇就与港商合办了一家来料加工企业.但是容奇和虎门两地根本没兴趣参与这样的争论,不像有些地方为诸葛亮在哪里,李自成死在哪里争得不亦乐乎。这里面究竟隐藏这哪些不同的文化代码呢?

  30多年来,广东信奉“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为了避免与旧体制。旧观念在公开的层面发生冲突,以营造广东经济发展的有利氛围,他将自己传统中的“求实”因素发展到极至,创造了“多干少说”、“只干不说”、“先干后说”等低调的处事原则。当遭到外界强有力的批评之时,广东甚至提出要“夹着尾巴做人”,甘愿“香三年,臭三年,不香不臭又三年”。而这种“求实”却又成为了双刃剑,有时候不免影响的前进的步伐。粤商就在这种文化清润中默默地发展,不断壮大,成就了广东经济的奇迹,同时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空间。

  广东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粤商文化显然是中华名族的精神财富。但是既然企业家们都忙于驰聘商场,那就让我们来为粤商的文化建设多担待些。于是<粤海风.大粤商>应运而生,它将以文化的眼光了解。记录、探讨、思考所有与粤商有关的人和事,成为粤商文化建设者的担当,与粤商一起迎接广东社会、经济、文化的更大辉煌。